空氣中存在著
各式各樣看不見的弦
不同的擺盪產生不同的扭曲
於是激發出能量
一切可知
與不可知的現象
我想這可以用來解釋
你出現時的音樂
—— 任明信〈超弦理論〉
讀完這首詩你是不是覺得納悶,illusive heaven 沈寂一個多月後分享的第一個內容竟然是任明信的詩?這故事說來話長,總之跟幾本最近在閱讀的書有關:《時間簡史》、《時間迴旋》、《你沒有更好的命運》,這幾本書雖然類型迥異,卻都是在探討生命和宇宙的連結與重量,而今天要介紹的冰島作曲家- Jóhann Jóhannsson,作品裡的遼闊無邊的廣度與深度,聆聽他的創作時,就像飄浮於太空中、經歷一場孤獨卻被音樂厚實包圍的宇宙歷險。
不按牌理出牌,古典與現代在 Jóhann Jóhannsson 的音樂並存
來自我最愛的冰島, Jóhann Jóhannsson 與音樂從小便結下緣分。自幼開始學習的鋼琴與長號,在青少年期間悄悄從日常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對語言和文學的熱情,但音樂仍然深根蒂固地在他的血液裡流竄著。身為 80 年代的年輕人, Jóhann Jóhannsson 深受當時剛起步的 shoegaze 音樂吸引,也因此開始了他往後的音樂生涯,開始擔任樂隊的吉他手和音樂製作人,後來更因緣際會成立了結合音樂、藝術、思想啟發的工作室-Kitchen Motors,他與音樂的緣分從此再也分不開。
在音樂多元與兼容性高的冰島成長,Jóhann Jóhannsson 的音樂生涯也非常多棲。從樂團到電影電視配樂,他也幫許多劇場、舞蹈表演編曲。作品風格上更是不受限,從小深受薰陶的古典樂和管弦樂,與成年後啟發自己的電子樂和合成器元素以非線性的方式在音樂裡相互交錯著,也因此創造出 Jóhann Jóhannsson 作品裡特有的宇宙學。
《愛的萬物論》到《異星入侵》,Jóhann Jóhannsson 音樂裡的宇宙學
早期的配樂作品大多是替電視影集編曲,真正讓 Jóhann Jóhannsson 的配樂生涯被聽見,得從與導演 Denis Villeneuve 的合作講起,而他們也從此結下深厚的淵源。
2015 年的電影《怒火邊界》,讓 Jóhann Jóhannsson 榮獲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的提名;2016 年的《異星入侵》裡對人類和外星生物首次接觸的描繪又將 Jóhann Jóhannsso 的音樂生涯帶到不同境界。可惜的是,原本已談妥要替《銀翼殺手 2049》製作配樂,卻因為 Denis 對電影的不同想像與理解,而找來 Hans Zimmer 重新詮釋。
除了跟 Denis Villeneuve 的合作外,Jóhann Jóhannsson 於 2015 年替《愛的萬物論》創作的配樂,也一舉為他奪下該年金球獎的最佳原創配樂大獎,這張配樂專輯也是我非常喜歡的配樂作品之一。
令人扼腕的是,Jóhann Jóhannsson 原先已跟 Disney 談妥擔任小熊維尼電影版《摯友維尼》的配樂家,2018 年卻因藥物因素而驟然辭世,徒留樂迷無盡的傷痛與不可能實現的期待。
除了配樂家的身份外,Jóhann Jóhannsson 擔任導演的遺作《Last and First Man》於 2020 年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放映,將他對文學、社會,與音樂的情感展露無遺,廣受影迷好評,卻也讓人對於這位才能出眾藝術家的早逝感到更加遺憾。
音樂裡娓娓道來 Jóhann Jóhannsson 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打開 Jóhann Jóhannsson 的 Spotify 頁面,實在是太多精采的 solo 與配樂作品。今天會挑出 4 – 5 張最讓我有共鳴的專輯來跟大家介紹,推薦大家在閱讀文章前可以先聽完以下 10 首來自不同專輯的曲目,可以先對 Jóhann Jóhannsson 音樂有基本的認識,也許會對我接下來的分享更有共感:)
在宇宙裡的天馬行空:Jóhann Jóhannsson 的 solo 作品
自 80 年代開始在音樂圈耕耘的 Jóhann Jóhannsson,竟然一直到 2002 年才發行首張個人專輯《Englabörn》。這張 Pitchfork 給出 8.9 高分的專輯,也算是他從類比轉數位錄音的敲門磚,遊走在古典、電子和氛圍音樂的灰色地帶,實驗結果可說是非常成功!
透過數位錄音的方式, Jóhann Jóhannsson 將每一軌弦樂在解構和重組之間找到新的平衡,聽來絲毫沒有不和諧的感覺,大量運用鋼琴與弦樂這個經典不敗的組合,我先雙手高舉十分滿分啊!
專輯裡我最喜歡的曲目有兩首:〈Jói & Karen〉和〈Bað〉。〈Jói & Karen〉裡像冰柱融化時滴落的鋼琴聲,襯著從底部漸漸透出暖意的小提琴與中提琴聲,我聽到的是信任感,一種無論何時墜落都會被穩穩接住的信任。
而〈Bað〉有如音樂盒夢幻般的開場,略為沈悶的琴聲其實跟曲名非常相襯啊。冰島文 Bað 代表的是英文的 bath,對應中文便是「浴」,也許悶著又些微破碎的琴音是想揣摩水底下的世界,而中段加入的小喇叭是否代表著偶而從波光粼粼的水面穿透的陽光,以及曲目最後略為突兀的運轉/呼吸聲所傳達的意境,早已不得而知。
另一張我非常非常非常喜歡的 solo 作品,是 Jóhann Jóhannsson 於 2004 年發行的《Virðulegu Forsetar》,同樣也在 Pitchfork 奪下 8.8 的高分。喜歡聽銅管樂器的你,這張絕對要放進清單收好收滿,完全將銅管的神秘、銅管的溫柔,透過音樂讓人一覽無遺。我自己也是愛管樂大於弦樂派,也許是貪戀管樂的厚重安穩感,如果將弦樂主奏比擬為紅花,那管樂便是花叢中不可欠缺的綠葉。《Virðulegu Forsetar》裡的銅管也是,溫柔的包覆著生命裡的各個際遇,不需要時時刻刻都特別突出,穩穩地、暖暖地成為他人和自己人生歷程中的存在,這樣也很好。
同時,這張專輯也將宇宙的無垠與浩瀚刻畫地栩栩如生,很多音樂段落都會讓我聯想到 Kubrick 的電影〈 2001: A Space Odyssey 〉。相較於《Englabörn》,Jóhann Jóhannsson 在曲子裡使用了更多合成器,雖然仍兼具古典樂的調性,但風格卻更偏向實驗性的氛圍音樂,也替他未來的配樂作品打下基礎。
專輯共分為 Part 1 到 Part 4 四個系列,其中的 Part. 1 最深得我心。從 1.0 到 1.6 六首不同的曲子,都有著相似卻不盡相同的 intro,從低音域到高音域、從漸弱到漸強的旋律,以及一次比一次更為強烈的低頻訊號,也許是講述關於成長、關於學習,這個每個生而為人的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體驗的神秘歷程。
除了 Part 1 之外,Part 2.3 也是我時不時就會播來聽的曲目,是我目前覺得最適合用來闡釋 try and error 過程的音樂圭臬。
穩重與躁動的質量守恆定律:Jóhann Jóhannsson 的配樂作品
終於要進入 Jóhann Jóhannsson 的配樂作品了!今天要介紹兩張風格相差甚遠的配樂作品,分別來自電影《愛的萬物論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和《異星入侵 Arrival 》。(光是從電影名稱應該就能猜中配樂風格?)
2015 年的《The Theory of Everything》電影配樂專輯,除了一舉替 Jóhann Jóhannsson 拿下金球獎最佳原創配樂外,同時也替他的古典配樂作品奠下無可取代的里程碑。弦樂的圓融滑順與支離破碎,恰到好處地將電影裡霍金的故事與心境,以非言語的方式與你娓娓道來。
這張配樂專輯實在太經典,每次聽絕對是從頭到尾的循環播放,如果有人也想聽專輯曲目詳細介紹,歡迎留言跟我說,之後有機會再跟大家細細分享這張超經典作品。今天先與你們分享〈 Cambridge, 1963〉、〈Forces of Attraction〉,和〈A Brief History of Time〉三首曲子。
老實說〈 Cambridge, 1963〉的編曲並沒有過於特別之處,但作為電影的開場曲目,讓它的意義和價值非凡。提琴奏出了時間前進的腳步和動能,而鋼琴則是作為加重節奏與速度的推進器,電影裡的霍金當時還不曉得自己的時間為什麼需要被推進,這首曲子先替觀眾埋下了第一個伏筆。(補充:類似的編排也在〈A Game of Croquet〉中似曾相似地出現。)
〈Forces of Attraction〉則是透過撥弦樂器的清脆斷奏來傳達兩人終將朝彼此前進的吸引力。作品慢慢從鋼琴、銅管開始疊加,輕盈的吉他與鍾琴注入了動能,最後交由命運地提琴旋律將兩個人交織在一起,曲子很短,但短暫不也是吸引力的魅力與迷人之處嗎?
總被我暱稱為宇宙萬物緩緩奏出的大調旋律的〈A Brief History of Time〉,每一次聽都掉了滿地的雞皮疙瘩,然後自己默默地被感動的無可自拔。開天闢地的孤獨與遼闊(中提琴+鋼琴)、生命萬物的質量與重量(豎琴+長笛+鋼琴)、個體的演化與淘汰(鐵琴+鍾琴+提琴綴音),提琴合奏和溫順的雙簧管(這裡不太確定,但是是木管樂器的一種)搭起了每一段際遇的橋樑。如果說宇宙會發聲,那〈A Brief History of Time〉應該是目前最佳的表達方式吧。
終於來到今天要介紹的最後一張作品,2016 年替電影《異星入侵 Arrival 》量身打造的配樂專輯。相較於《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Jóhann Jóhannsson 在這張專輯大量使用合成器來強調不和諧的躁動,並運用許多人聲和聲增添不安全感,以及大量的弦樂 tremolo 演奏更是演繹出人類在面對未知與變化的焦慮,和電影所講述的科幻故事相當契合。
《Arrival 》這張配樂作品坦白說我無法一次聽完,歌曲裡實在有太多故意要讓人感到不舒適的編曲,音樂的畫面與戲劇張力十足,建議還是搭配著電影服用會比較合適。
今天要推薦的是電影裡人類與外星生物第一次接觸時所播放的配樂作品〈First Encounter〉。開頭光是用 double bass 和合成器打底,就已經先讓觀眾對於電影裡主角的焦慮感同身受,一次又一次的提琴滑音更是將不和諧感提升到下一個層次。
就在你的心神尚未恢復時,提琴大軍已經接踵而來。低音域到高音域、漸弱到漸強,躁動之中緩緩傳來定音鼓與大鼓的穩定節奏,瞬間與心跳聲融為一體。而銅管尖銳的旋律,一次又一次地刻畫著我們與他們的接觸。 Jóhann Jóhannsson 大膽又 rough 的編曲,增添了觀者對電影裡外星生物的想像與神秘,而結尾的嘎然而止代表又是為了什麼而鋪陳呢?
每次聊到配樂作品我都會自己腦補超多情節(笑),這也是配樂讓我深深著迷的原因之一。雖然想起 Jóhann Jóhannsson 的英年早逝還是會難過,這位永不滿足於現狀的作曲家絕對會成為許多年輕作曲家心中的大師級人物,還是好慶幸自己在 2017 年的 Iceland Airwaves 識相地踏進他的實驗性演出。
希望你們會喜歡 Jóhann Jóhannsson 的 solo 和配樂作品,你心中最無可取代的配樂作品是哪一張呢?歡迎到 illusive heaven 的 Facebook 或 Instagram 留言跟我分享,任何心得都是我繼續書寫的動力,那我們就下次見囉,stay tuned, x!